今年初,我在茶山,茶山大雾,与山下的雾锁愁城不同,散淡的雾气被三两下刮干净,剩下是壮丽的云海,我抬头看天,一片祥和。山下即将迎来暴风骤雨,只是雷声阵阵,暴雨还不来。市场清静一片,日子悠悠地走,少客来少卖,无客来不卖,每个茶商都铁抱住“不卖每年还增值的”幻想。市场上,野风已经开始吹了,大家还茫然不知春夏。
一、收藏市场气候的变化
普洱茶讲究收藏,之所以干仓、湿仓、自然仓的大讨论,实在是因为收藏就牵涉到茶叶存放的价值,好的仓储自然可以实现茶叶的陈化价值,坏的仓储则失去了任何意义。
突然一下子,市场好像失去了讨论仓储的热情?并不是市场失去了,而是市场转向了。大藏家藏茶,第一品牌,第二是品牌,第三还是品牌。规模性建仓的,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乱七八糟的品牌收藏下来交易不畅。即使是大品牌,不增值也没有收藏的意义,不增值的品牌是因为市场的量实在太大了,你一个人往上冲,全国有一万个人在往下掉。
配方茶时代,原料结构以坝子茶为主体,坝子茶成长的因子太弱,口感低劣,山头茶在逐渐普及,习惯山头茶了,再到回头喝坝子茶,难。
十年前收藏茶的人,一点点钱可以收藏一大堆,货满仓,即使不增值,不好喝,满足感强烈,期望值很大。而现在,之前收100件茶,现在收纯料茶,有些茶还不够一件的价格,收藏的愿望就极度降低。这说明什么?说明收藏量在急剧减少。
就好比有人号称收藏了漫撒多依树,天门山几十吨古树一样会成为笑话,即使你有心有财力,山头茶也难以保障供应。
二、炒茶市场的变化
炒茶模式受大益的刺激,所有做得稍大的品牌都想模仿,找20个经销商,一个人拿30件,就是600件,你卖给我,我卖给你,市场就在溢价。然而,这是假象。
大益不同,有天量库存散落于市场,有意无意间相当于绑架了市场,市场在被动地当推手。
打比方,如果每年有100亿扑向普洱茶,估计大益占的资金就有70亿,这是现实,大部分企业为什么难做,究其因,没有炒茶的模式支撑,靠销售系统,买一仓库茶,回去一片一片零售,这是比登天都还难的生意。
炒茶不一样,投入资金,听消息,涨了抛,天天涨,天天抛,抛了收,涨也收,跌也收,一个茶可以来回倒腾几十遍,等于一个茶卖了几十种茶的产值,哪个品牌干的过?盈余多,参与者的分配就多,热情就高涨。这东西像赌博,能上瘾,赢了就赢了,输了就输了,愿赌服输。换算到茶叶市场,这卖茶的速度就不一样。你坐牛车,别人开飞机。
原本市场就有模糊之处,改制前的老茶好喝,混同于改制后的茶品。
品牌、天量资金、天量藏家集合成了一个混世魔王的新模式。而新品牌炒作需要无数的经销商作推手,无数的加盟商的忠诚,这恰恰是任何企业的幻想。接连几个品牌模仿大益炒茶失败,不过都是花钱买热闹,热闹过了就过了,市场根本翻不起一点浪花。
因为经销商也好,加盟商也好都只是“忠诚”于利益,不是属于谁的体系,都会“叛变”,渠道就变成了空渠道,连锁也就变成了空连锁。
经销商是没有义务为厂家去打造品牌的。
三、销售市场的变化
如今的市场,已经被严重稀释,无穷的稀释,山头在细分,市场就还是再稀释。这也同样是趋势,不可逆的。到批发市场一看,铺面倒都是开着的,其实是新店换老店,新人代旧人,满满当当,飞蛾扑火。厂家拼命寻找加盟商开店,拼命转移库存,老加盟商抛弃了,新的加盟商进入。这种做法与股市割韭菜的办法一模一样,只不过,库存倒是都转移到经销商的仓库了,转移就转移了,连厂家都没有办法促进产品的销售,何况经销商。
一个品牌的陈年茶品没有口碑,也就不会承载真实的利润空间,也就不可能实现真实的增值,一切繁华都只是海市辰楼,一场暴风雨一来,干干净净。
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中吉号的“纯麻黑”,08、09年几十元的,现在几千元,口碑有了,增值就有了,销售就不是难题。
四、电商市场的变化
有人说,互联网是一条出路。然而,几年的实践下来,大多数传统企业只不过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无非是多布了一个点,布局在网络而已,与线下实体店的实质性区别并不存在。
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和具备互联网思维是两码事。前几年,在春茶时节,茶山上到处可见直播的身影,而今年则是大面积的消失了,什么原因呢?产品、包装、概念都与线下品牌一样,论实力不如传统茶企,论品牌效应几乎为零,潮水一来可以借势登顶,潮水一退就只能裸游。
我最近在看一些互联网行业的故事,比如乔布斯,比如小米,他们的口号都差不多,用户至上。比如滴滴干掉了出租车,比如美团干掉了方便面,都是用户思维的实例。
这些都是革命性的,都是具备互联网思维的,IP化,社群化之后延伸出来的东西。
而我们在讨论什么呢?
生茶好还是熟茶好,茶气是不是打嗝放屁,喉韵是直脖子喝还是弯脖子喝,纯料是不是一颗树才叫纯料,干仓是不是放冰箱,贡茶是怎么贡的,越陈越香谁发明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东西是不是该讨论,是该讨论!只不过我的书在十年前就写过,这个行业从古至今也一直在讨论。这等于告诉我们,行业发展了接近二十年了,我们还是停留在昨天。世界在高速、极速的前进,我们的思维的停留在几千年的“前店后厂”模式下来讨论,包括我之内的行业人无不是如此。想到此,我后背冷汗涔涔。
社会在高速转型,我们却期望用一个原始的武器打赢一场现代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有一句评论很经典:“当你还没看到敌人,就已经失败了。”这与今天失败的企业,与失败的人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