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吃了冷藏食品,杭州一90后准妈妈突然发起高烧,引起强烈宫缩,怀孕29周就生下宝宝,已没有生命体征,而她自身至今还躺在医院里治疗败血症。
27岁准妈妈突然死产
黄女士今年27岁,家住杭州下沙,已经怀孕近29周,满怀期待地等着孩子降生。然而,9月8日中午,突然发起39.5℃高烧,还伴有寒战和肌肉痛,于是赶紧到附近医院就诊。
医生给她上了抗生素治疗,但三四个小时后,黄女士又突然出现了宫缩,医生又立即给她用了宫缩抑制剂。直到24小时后,她的体温是下来了,但血液中的炎症指标反升不降,有的甚至高出正常值20多倍,而且宫缩越来越紧,保胎针根本压不住。
9月9日下午,黄女士转诊到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她没有感冒,没有呕吐和腹泻,也没有基础疾病,产四区主任何佩评估病情后,考虑“宫内感染”,当即停止了保胎治疗。
“3小时后,黄女士分娩了。”产四区医生童锦说,“直到宫口开了10公分的时候,胎儿仍有胎心。但是出来后,新生儿评分是0,考虑死产。”
第二天,杭妇院收到了黄女士先前住院医院的血培养报告,证实她感染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
目前,黄女士因败血症,还在住院积极治疗中,病情已得到控制。
孕妇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0倍
“单增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中的一种,可以从各种动物中分离到,如哺乳类、鸟、鱼和甲壳类。”童锦介绍,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4-21天,最长能达3个月。
她提到,该菌感染对象主要是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障碍、癌症、器官移植、酒精成瘾、肝疾病)、孕女、新生儿以及年龄大于60岁的老人,罹患李斯特菌病的风险比常人高100-1000倍。不过,免疫力正常的健康者很少感染。
据统计,每年全球每一百万人中,单增李斯特菌病的发病人数为0.1-11.3,欧洲为0.3-7.5、美国为4.4,中国也时有散发病例报道。其中,孕妇带菌率为5%-8%,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0倍。
“感染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主要是发热、寒战、肌肉痛,少数伴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胃肠道症状可能比发热出现得早,也可能是唯一的表现。”童锦说,“部分孕妇感染后的症状与‘感冒’类似,所以不容易引起重视。”
然而,单增李斯特菌入侵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潜伏期可以有数周,随着细菌侵袭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逐渐可出现脑膜炎、心膜炎、脑炎、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可导致死亡。
“入侵胎盘和胎儿的潜伏时间可以长达2个月。”童锦提到,如果孕期感染,母亲通常存活,但在孕早期,直接危害胎儿,流产率达30%;孕中晚期,则会引起败血症、死胎、自发性流产或死产。
甚至,单增李斯特菌也会足月分娩时传给胎儿,引起新生儿感染甚至死亡,新生儿的症状多为败血症、脑膜炎,死亡率高达30%-70%。
“很多情况下,当出现流产、死胎和死产,孕妇根本想不到和当初的‘感冒’有什么关系。”童锦说。
爱吃冷藏食品的人感染风险更高
黄女士为什么会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呢?童锦仔细询问了她的饮食,她的丈夫杨先生说:“怀孕前她特别喜欢吃日料,但是怀孕后就没吃过了。”
他说,妻子怀孕前三个月,特意请了丈母娘到家里来照顾;后来胎儿稳了,丈母娘就回去了,平时一般都是自己家里烧给妻子吃,到了周末,则会到外面换换口味。就在发病前一天的晚上,他们还去外面吃了水果沙拉和鱼,他怀疑是不是那盆沙拉闯的祸。
不过,经询问,童锦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黄女士平时也特别爱吃冷藏食品,孕期正好经历盛夏,她对此也没忌口。
童锦说,单增李斯特菌叫做“潜伏的冰箱杀手”,因为在0-45℃都能生存,尤其在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仍可以生长繁殖,甚至在-20℃的冷冻室也能存活1年,这是绝大多数微生物做不到的。因此,黄女士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和她这个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土壤、水、植物、饮料和烂菜中均有。”童锦说,85-90%的病人是通过食物感染的,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奶制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中均有这种细菌,特别是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和冻猪舌。
谨遵“食品安全五要点”
那么,大家该如何预防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呢?
童锦表示,由于单增李斯特菌怕热不怕冷,所以,建议食物在食用前进行加热,一般加热至60℃-70℃经5-20分钟即可。
同时,她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食品安全五要点”,即生熟分开、保持清洁、烧熟煮透、安全温度、安全原料。
具体来说,冰箱要定期清理并做清洁,冰箱食物存放时间不超过1周,孕期不吃久存冰箱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不喝未经巴氏消毒和彻底煮开的生奶,不吃冷奶酪,不吃未经彻底加热的冷餐肉、火腿、卤肉等熟食(即使它们有密封包装或存放在冷藏条件),不生吃水产品。
童锦提醒,一旦出现发热、腹泻或感冒症状要及时就诊,如果吃过可疑食物,要向医生报告并积极检测感染原,必要时合理、足量地给予抗生素治疗。当发生新生儿感染时,要母婴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