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是食物中毒高发期,野生毒蕈(菌)中毒、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省夏秋季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型。随着气温升高,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在中毒高发期来临之际,省食药监局日前召开新闻通气会,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因食用野生菌而发生中毒的事件。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期间,我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50起,发病3462人,死亡92人,病死率2.66%。
据省疾控中心卫检所处置科主任医生周亚娟介绍,目前,全省已进入梅雨季节,温度湿度适宜真菌和野生植物生长,食品容易腐败变质,各种致病微生物易于滋生繁殖。由于缺乏对有毒野生菌、有毒植物的识别能力,缺乏相关食品卫生知识,易导致发生相关食物中毒事件。
“某些毒菌与一些可食野生菌外观极其相似,就是专业人士也不易辨别。”周亚娟说,由于人们缺乏对毒蘑菇的辨别能力,极易将传统食用的“三八菇”“芝麻菌”“石灰菌”“火炭菌”和剧毒鹅膏菌、亚稀褶黑菇、秋生盔袍伞等毒菌混淆采食,这也是导致误采误食毒菌最主要的原因,这些剧毒蘑菇主要损害肝脏、肾脏、心脏,严重时引发中毒者多脏器衰竭死亡。
此外,误食野菜或将有毒植物采食及蔬菜瓜果的储存加工不当也会容易引起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比如说四季豆未煮熟透、土豆保存不当发芽产生有毒龙葵素、鲜黄花菜加工未进行预先去毒(秋水仙碱)等,都易引起这一类中毒事件的发生。”周亚娟说道,今年3月以来,我省报告4起食用“水芹菜”(野芹菜)中毒事件,无死亡病例。其中3起为居民自己在流动摊点购买野生芹菜做成酸菜后食用中毒,另一起为居民采食山上野芹菜后煮食中毒。
此外,今年我省还报告了5起食用马桑果中毒事件,中毒12人,均为农村儿童,无死亡病例。“目前随着天气转热,野生植物生长旺盛,也是野菜、野果成熟的季节。野芹和毒芹外表相似,马桑果果实外形比较像桑葚,就是因为相似度高,才会造成采摘误食的情况发生。”
据介绍,如果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前期的症状和胃肠道炎差不多,起病相对隐蔽、缓慢,病菌潜伏期短的半小时,最长也有72小时后才会发作。如果在此期间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或其他不适,应立即用简易方法排除毒物。
“中毒者可以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筷子、手指、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咽部,帮助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目前除了及时送诊就医外,还没有针对菌类中毒治疗的特效办法。唯一安全的办法是绝对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菌。”周亚娟介绍说道。
此外,针对民间常有用草乌、川乌等植物来泡制药酒,周亚娟也提醒大家:这些都是具有知名毒性的植物,会造成对周围神经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口舌及四肢麻木,全身紧束感等,也可引起各心律失常,损害心肌,严重者会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对经常会出现在老百姓餐桌上的日常食物,有关专家也提醒大家,像鱼虾类海产品、冰箱中取出的肉蛋豆制品等食物时,一定要彻底加热后才能食用;加重存放一段时间的腌腊鱼肉、酱卤肉制品,花生大米等,一旦发现长霉,坚决不能食用,更不能去除菌落霉斑后继续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