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威杂志《经济学人》近年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中,新加坡均名列前茅,是各国学习的榜样。
小餐饮食品安全治理。一是用城市规划“变堵为疏”。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街边小贩迁徙计划,由政府建屋发展局在组屋区内规划建设小贩(熟食)中心,以低租金等优惠政策将小贩从人行道引入室内集中经营并规范管理。政府还有权指定摊贩的种类和分布。小贩(熟食)中心有完备的卫生设施,并且配备公用集中冷库、装货平台和餐厨垃圾处置系统。通过“政府建设,市场运行”的方式,中心的清洁、设施维护等费用由摊位租金支出。政府后来规定,开发商在建设组屋和商业设施时,必须同步规划建设小贩(熟食)中心。二是政府和第三方力量协作培训从业者。新加坡监管当局提供食品卫生基本课程,并规定所有注册的餐饮从业者必须通过食物卫生基本课程培训和考试,取得证书方可从业。为确保培训有效落实,参加培训者可以获得新加坡政府技能发展基金的资助以及缺勤补助,个人仅需支付10%左右学费,特殊情况还可以申请全额补助。三是提升法规精细化水平。法规体系覆盖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每一项内容,制度设计注重可视化、可操作性、有效性,条文内容详尽且具体,少有疏漏和矛盾之处。
输入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新加坡90%以上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从境外输入,因此对输入型食品质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制度成为保障安全的关键。首先是“最严谨的标准”。新加坡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制度建设,实施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认证制度。除极个别本地特色食品外,该国食品安全标准几乎完全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接轨,从源头提高保障水平。其次是“最严格的检查”。为减少不合格食品流入,农粮兽医局专门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检验检疫程序。第一步是检查生产食品的农场或加工厂。第二步是严格的资料审查,以证明其安全性。第三步是在关卡检查进口食品,或者在实验室抽样化验。再次是“最严厉的执法”。由于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等原因,新加坡每年要召回和销毁数千吨进口食品。
本地特色食品加工企业监管。一方面,农粮兽医局对国内所有食品企业实施分级管理,确保食品制造商遵守良好行为规范从而生产清洁安全的食品。食品企业的执照到期之前,农粮兽医局都对食品企业进行分级,根据食品安全标准将这些企业分为优秀(A)、良好(B)、中等(C)、较差(D)四个等级。另一方面,新加坡还十分重视食品检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早在2004年,新加坡耗资2000多万美元建设了一座面积近万平方米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中心。新加坡政府每年在食品检验检疫上投入的资金均超过10亿新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充分反映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