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北青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中文标签“缺席”现象仍旧普遍,甚至还有过期的进口食品仍在销售。
调查
进口食品缺中文标签 过期食品仍在销售
位于环球金融中心M楼的“Clark进口食品店”以出售进口葡萄酒为主,同时也出售一些进口小零食,如饼干、巧克力等。“在附近的姑娘们都特别爱吃这些进口小零食,”店员介绍说,“反正我们也是卖进口葡萄酒的,就‘顺带’卖一些进口小零食。”北青报记者拿起收银台旁边的巧克力,发现全是外文说明,并没有中文标签,临窗货架上摆放的各种小瓶洋酒,其外包装上也未见中文标签。
同样的情况在五道口附近更为普遍。五道口地铁站附近的“Green Tree”,主营韩国进口食品,大量膨化食品、饮料、拉面、泡菜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布满货架,然而只有极少数的食品包装上有中文标签。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的薛同学是该店的常客,对于没有中文标签的食品,薛同学说:“看不懂上面的韩文,就只能通过包装上的画儿来猜,或者问店主,但有时候买得多,回去还是分不清。”
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个别进口食品虽然有中文标签,但应当填写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地方却是空白,只能推测包装上用韩文标注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在“Green Tree”,一款名为“奥里恩花生球”的食品,显示保质期为2015年11月18日,却仍在货架销售。
不贴中文标签 使消费者误以为“原装”
在距离“Green Tree”不足两公里的“Mini 便利店”,货架上相邻的两款饮料,一款有中文标签,一款却没有。店员向北青报记者解释说:“没有中文标签的,是国外原装进口的;有中文标签的,是国内分装的。”
中文标签竟成为“原装进口”和“国内分装”的区分标准,事实的确如此吗?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的工作人员说:“所有的进口食品都应当在报关检验时就注明中文标签,如果是‘国外原装’,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进入市场的,中文标签肯定是必备的。”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解释,国内在售的“进口食品”有三大类:一是生产、包装都在国外进行的;二是国内厂商到产区进口原材料,在国内进行处理、分装、销售;三是注册商标在国外,但产地难以确定的。“其实只有第一种是真正的‘进口食品’,当然也必须有中文标签。”朱丹蓬说。
自行加贴中文标签 零售商很“随意”
在“Green Tree”,进门处的货架上多数食品均有中文标签,其余货架上的食品,大多没有中文标签。店主称:“批发商给我们发货的时候,少发了几张中文标签。中文标签不够了,就没贴。”据该店主介绍,他们收到的食品是没有贴中文标签的,供货商会把相应的中文标签随货发来,一般是一箱货配备一批标签,由零售商在上架前自行把标签贴上。
根据店主的描述,北青报记者按照食品包装中文标签上注明的联系方式,联系了某进口膨化食品的供应商“大连高丽亚商贸有限公司”,多次拨打均无人接听,而另外一家“威海乾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近期已停业。
从事进出口食品贸易多年的师女士对北青报记者说,按照国家要求,进口食品要在流通前贴好中文标签,否则是不能入境的。“有些经销商可以和国外生产厂家协商,由生产厂家在食品出厂时就按照‘中国订制’要求,在包装上印好中文标签,但这些也是少数。多数的经销商需要在食品入关的时候,到检验检疫机构备案中文标签,标签合乎规范后打印出来,贴好,才能取货。”师女士强调,包装不合规范,没有中文标签的话,是取不了货的。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也表示:进口食品的中文标签应于产品报检进口前完成加贴,并与产品同时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经检验检疫符合要求的进口预包装食品是指产品本身和标签均已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就是说,经正规进出口贸易渠道入境的食品,中文标签应当在入境前就已贴在食品包装上,而不是由零售商在上架前才贴。那些未加贴中文标签的国外食品都是经过非法渠道进口的。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 张小妹
揭秘
不贴中文标签蒙混入关有“猫腻”
关于中文标签缺失对消费者的影响,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称,缺失中文标签的食品,涉嫌欺诈消费者。“国家要求进口食品提供中文标签,是为了保证消费者能看懂成分表和保质日期等,便于消费者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购买。”朱丹蓬说,“比如,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的消费者,或者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可能会因此购买到不适宜自己食用的食品。”
朱丹蓬表示,全球进口食品供货渠道复杂,正是导致国内在售的进口食品缺失中文标签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进口食品并非走“官方渠道”,即经正规的进出口贸易流程,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后,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有些是‘蚂蚁搬家’式人肉背回国,以进出港澳的食品为代表;有些是通过代购,还有一些是在报关的时候‘加塞’,比如,某些货车存在夹层,进口商在入关的时候称只有5万箱食品,但实际流入国内的是6万箱,那么就有1万箱食品是缺失监管的。”
对于国内市场上标签缺失、来源模糊的进口食品,朱丹蓬强调:“食品、化妆品这种与人体密切接触的产品,建议消费者还是选择正规渠道供货产品,不要迷信‘进口’。”
内存
进口食品问题频出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来自1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39万批次,7.71万吨、1.73亿美元,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不合格原因包括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标签不合格等。
在今年公布的抽检不合格进口食品名单中,“丹麦曲奇”“古早味红茶”“好时袋装迷你巧克力”“健达”等均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