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乳业市场上的“中外竞争”已然白热化,但仍有加剧的趋势。理由是近来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纷纷强调乳业合作,其中备受关注的中澳FTA更是明确会在未来4年内将奶粉由目前15%的关税逐步实现零关税,这无异于让外资奶粉和中国乳品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外资乳品也有了“中国身份”。而当本地乳企本土优势不再,中国乳业市场又将谁执牛耳呢?
外资强势切入
“终于不用找别人带澳洲奶粉了。”这是6月中澳FTA正式签订后一中国网友在自媒体发布的评论。按照中澳FTA要求,4年内,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关税将逐渐降为0;9年内,液态奶、酸奶关税降为0.
如果只是中澳FTA还能算个例,问题的关键是,如今外资乳企不仅瞄准中国乳业市场,还在谋求更高层面的政府合作,为开拓中国乳业市场寻求“正式身份”,例如新西兰。
资料显示,中澳FTA签署后,新西兰政府开始寻求修改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以进一步降低新西兰乳制品对华出口关税。同时,3月欧盟也取消了实行30多年的牛奶生产配额,这意味着欧洲国家和地区的奶农可自行决定产量,未来将有更多的进口乳制品涌入中国市场。有数据预计,2015~2020年欧盟牛奶将增产1100万吨,增加8%,奶粉预计增加100万吨以上,且大部分用于出口。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就此分析,中国乳业市场深受外资青睐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乳制品市场需求庞大,而中国国内乳制品生产能力相对较低、产品品种单一,许多细分市场存在很大的缺口;二是中国国内乳制品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对国内乳企信心不足,对外资乳企的信任度较高,企业进军中国乳制品市场阻力小。
中国乳企怎么办
短期内,向健军指出,外资乳企之间为了抢占市场,或会降低价格让利消费者,市场上产品品种也会更加丰富。但是长期而言,却并非易事。
向健军表示,民以食为天。乳制品行业占中国整个食品行业的比重较高,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国人对乳制品的需求稳步增加,若中国乳业市场被外资垄断,意味着中国食品行业的一个重要命门被外资控制,这将对国家战略安全造成威胁。
不过,外资要垄断中国乳业市场绝非轻而易举,且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也认为,在可预计时间内,中国乳品企业仍是国内奶粉、奶酪等成品奶定价权的掌控者,国外乳企很难形成价格控制。
因此,在这“宝贵”的缓冲期内,向健军建议中国乳企应尽快在倒逼下转型升级,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下,谋求与外资乳制品企业寻求合作,例如建立联合品牌,在借助外资品牌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降低外资品牌对国内乳制品市场的控制力,曲线“救国”。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几大乳企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三元股份,光明食品集团、乳业等都已在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进行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