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交流知识匮乏,风险交流意识淡薄
在基层单位,多数人没有听过“风险交流”这一名词。少数接触到这一名词的管理者和技术专家,也极少能够准确掌握风险交流的内涵。基层单位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渠道:一是在当地媒体发布食品监督抽检信息;二是地方监管部门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如3·15消费者权益日或食品安全宣传活动;三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为公众解疑;四是消费者通过地方监管部门投诉或意见反馈的方式咨询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由上述渠道可以看出,风险交流的方式仍仅局限于管理者对外公布信息,或者是一种单方向的信息发布或知识传输。交流方式存在局限性主要是源于基层人员对风险交流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正确的风险交流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是食品安全管理者与其他相关者信息共享的过程。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基层人员对风险交流的定义存在误解,对风险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决策和实施的有效性。
(二)缺乏风险交流计划和交流技巧
由于缺乏风险分析专业知识,基层单位在面对媒体采访或公共提问时,制定的交流计划存在不合理性,不能更好地完成沟通过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交流技巧,管理者或技术专家在交流问题时可能会措辞不严谨,有时可能出现口误,被媒体刻意曲解,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开展科学有效的风险交流,管理者在实践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制定科学的交流计划。首先,根据具体情况对风险交流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组织规划;其次,落实执行方案,确定交流主题;最后,明确参与者的群体和个体特征,选定恰当的交流形式。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公众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度不同。因此,风险交流需要根据参与者的信息需求及个体的差异等因素组织语言表述,以求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上述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风险交流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技术专家的意见不科学、客观
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科学基础。通常情况下,风险评估由技术专家根据知识和专业技能来完成。技术专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在监管部门设置的检测或科研机构内任职。这类机构常常会特别强调纪律,加强对风险信息和结果的管控。在这种压力下,技术专家会尽力避免在媒体或公众面前发表意见。被指定接受专访时,考虑的外界因素比较多,有可能会不客观、公正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在其他行业任职的专家,如高校或独立的科研院所。相对来讲,这类专家受限制较少。但是不排除某些专家为个人利益驱使,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误导媒体和公众的认知。因此,在风险分析中,技术专家除知识和技能外,还需具备以下特点:不存在利益冲突,无过分偏见,职业责任感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保障风险交流过程的客观性。
(四)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项目亟待完善
近年来,基层检测机构逐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项目。多项食品安全风险研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风险监测、评估及管理等方面,极少和风险交流这一步骤进行有效结合。以某茶叶风险评估监测报告为例,报告中仅列出茶叶的铬、镉、总汞、镍、总砷和铜的检出值,但是没有其他表述性说明。行业内人士知道国家标准对茶叶的上述重金属指标没有限量规定,而且根据经验,这些重金属残留值很低,对人体危害极小。但是,由于缺乏风险交流,若媒体或公众接触到这组数据,很可能会直观地认为茶叶中含有重金属,是危险食品,从而引起误解。因此,为了使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层单位在开展项目时需要将风险交流与风险管理、风险评估进行有效的结合。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风险交流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风险交流观念
有效的风险交流应该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换的过程。此外,风险交流具有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管理学的特征。受专业限制,很多基层单位的管理者和专家对风险交流这一新型学科理解不到位。鉴于现状,在基层单位,应加大风险交流知识培训,树立科学的风险交流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基层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科学有效地完成风险交流任务,同时也为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交流策略
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处于难以交流的状况,主要是源于近年国内食品问题频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低,抱有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在这种大环境下,基层单位参与交流时,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了解目标交流对象的关注点和对事件的认知程度。其次,对交流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查,针对性地设计风险沟通策略。另外,在进行风险交流时,注重交流技巧,根据交流对象的特点将专业性的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采取这样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事件的认知程度。最后,有效的风险交流策略应该基于公开透明的原则。
(三)构建有效的风险交流机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模板。我国应充分借鉴这些模板,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式的风险交流体系。依靠科学的手段,推动风险交流机制的建设,改变当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基层食品检测机构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技术基础。除完成原有的检测任务外,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应紧密结合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重点,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基层单位对风险交流的掌握存在不足。因此,在具体的风险交流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为了使风险交流工作顺利开展,基层单位需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质。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基层单位应承担重要的角色,利用政策、法规,充分发挥风险交流手段的作用,加强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正确认识。总之,基层单位对风险交流重视程度增加,对促进国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