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采购 发布产品

国家实行粮食惠民收购价政策

   日期:2014-05-04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浏览:1857    评论:0    
核心提示: 近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完善小麦、稻谷等最低收购价和玉米、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加快下达拨付中央转移支付资金,
 近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完善小麦、稻谷等最低收购价和玉米、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加快下达拨付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合理调节流动性水平,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可见,中央对粮食最低收购价委以“重任”,体现了中央领导对种粮农民的关心,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更是对粮食最低收购价的肯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功不可没”。 
 
    时下有一股很不正常的倾向,有人想全盘否定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或言托市收购扭曲了粮价或市场,破坏了公平,大有兴师问罪之势,仅从最低收购价量价齐升就说明,这项政策总体运转良好,摒弃了国家背包袱的局面,农民也得到一定实惠。 
 
    自2004年年以来,国家连续实行保护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收益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既吸取1997年粮食“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教训:保护价没起到保护,没有管住管好粮价,还形成了新的财政挂账。又适应全面放开粮食的形势,足以看出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粮价的的特殊重要性。此项政策措施对托举粮食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合理引导粮价良性有序上涨,对粮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政策,是党和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7年多来的运作实践看,无论是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见性和准确性,还是运行成本、国家和农民经济收益等方面的收效显著,利国利农利企业。可以说历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探索的最为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手段完美结合的范例。 
 
    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收购主体单一,价格导向过于明确,农民不是最终受益者,只是考虑央企诸如中储粮、中粮的利益和控制力,没有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保安全的积极性,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丰厚的收购资源丢掷一边,造成中储粮四处买地建仓、收购网点,形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的再度浪费,也造成中储粮等和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明争暗斗,争抢粮源,干扰粮价,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演绎成利益纠结制衡的关系,产生了内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不能有效或公允配置资源。 
 
    形成粮食托市收购的价格形成机制。粮食最低收购价对托其粮食价格和市场,保护农民利益,起到了根本性保护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粮价市场形成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并且受计划经济政府定价的惯性思维影响,目前最低收购价在执行过程中,就有意无意中起到了市场参考价的作用,形成了“风向标”,很多用粮企业和收购企业就是参照最低收购价收购,这无形中就形成当前市场粮价由最低收购价来左右的实际情况。 
 
    鉴于当前市场粮价市场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国际国内、现货期货两个市场的共同作用,要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油菜籽临储收购,国家在制定最低收购价时,要慎之又慎,综合考虑,通盘测算,力求科学合理,探索最低收购价形成机制,把农业生产成本、历年粮食市场及收购价格、近年来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国际市场粮价等诸多因素,作为形成价格的参照依据,出台既能有效提升粮价,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稳控粮价,实现顺价销售,兼顾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最低收购价。 
 
    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在现阶段和较长一段时期内,坚持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口粮才有可能实现完全自给,没有对外依存度。但是,要改变目前的粮食补贴形式,探索粮食补贴方式、方法,按产量或播种面积可操作性差,最好按农民卖一斤粮,国家给予一斤补贴,改变按承包地给予甚至平均分配粮食补贴的办法,增加补贴的准确性、指向性。 
 
    中国特殊国情粮情,决定了粮食价格不能也不会由市场完全决定或形成,必须利用两只手,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现货和期货两种实现形式,而托市收购政策就是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结合体。粮价扑朔迷离,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只能用于受国际市场制约的品种,诸如大豆、棉花等。小麦、稻谷等,则应长期坚持最低收购价政策。
 
 
标签: 粮食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