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采购 发布产品

进口食品业在上演“劣币驱逐良币”?

   日期:2014-04-16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1889    评论:0    
核心提示: 身份不明的“洋食品”如果是山寨货,可能会侵扰消费者的健康,而买到从非正规厂家进来的“水货”,同样也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  
 身份不明的“洋食品”如果是山寨货,可能会侵扰消费者的健康,而买到从非正规厂家进来的“水货”,同样也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 
 
    事实上,进口食品里的水货和假货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大,有正规的产品经销商不无抱怨地向记者说,“拜水货、山寨货所赐,我们几乎放弃了批发市场。” 
 
    批发领域让行货商“看到吃不到”? 
 
    李先生所在的公司专业从事进口食品的营销与代理。产品既包括从欧洲进口巧克力、咖啡和饼干等高端品牌食品,也有从东南亚进口的植物果实产品,市场销量一直都还不错。但是,近年来进口食品里出现的水货和山寨货,让李先生感到忧心忡忡。 
 
    李先生说,当前进口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有百货公司超市、连锁性大卖场、私人店铺、批发市场,以及线上B2C(商家对顾客)和线上C2C(消费者之间)。因为,百货公司和连锁性大卖场,在引进品牌时审查比较严格,一旦品牌由某个商家引进,很少因为价格原因更换商家。另外,如果商家被查出销售没有证件的水货或者假货,遭受罚款的成本也非常高,“所以,像我们这样的正规行货商主要销售领域就在商超”。 
 
    但是,相比商超领域,批发市场同样也具有吸引力,甚至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们这个行业,批发市场的销售量比商超大了10倍还多。”可如此充满诱惑的批发市场却让李先生们“看到吃不到”。 
 
    以前,批发市场的客户主要以私人店铺为主,现在则加入了大量的线上经营者,销售可谓是“刀刀见血”的拼价格。于是,有些进口食品提供商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想尽一切办法压缩成本,引进更加便宜的进口食品。例如,对“水货”的引进。因为“水货”没有经过海关和商检的双重检查,也没有卫检和报关单,自然价格低于通过各地海关报关进来的“行货”。 
 
    损失的不仅是钱,还有经销商积极性 
 
    身份不明的“洋食品”对正常市场秩序的冲击,还不仅是让正规行货商痛失批发领域,就连在大卖场的销售也可能受到影响。 
 
    李先生以水货为例。2012年,南京某大卖场从当地进口食品经销商引进台湾热销棒棒糖产品80箱,并已经上架销售。但是,该卖场的采购又在南京另一批发市场上看到水货的批发价格远远低于他的采购价格,觉得这个产品市场价格非常不稳定,就把采购的80箱货全部以“价格混乱”原因退回给南京当地经销商,经销商在收到这批货后,又全数退给行货进口商。 
 
    而这一系列退货完成过程,恰逢夏天最热的时候,结果导致80箱货退到进口商仓库时,已经全部融化无法销售。 
 
    “总共算下来,大约造成进口商超过10万元的损失。”李先生说,而更深层面的影响,就是对行货经销商积极性的打击。“试想一下,如果行货经销商因此也卖水货和假货,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经销商:希望相关部门严控终端市场 
 
    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15%左右。美国食品工业协会更是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元人民币。如此庞大的市场该如何监管,对相关部门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李先生说,作为正规的行货经销商,希望尽可能减少山寨进口食品生长的土壤环境,也就是对终端市场严格把控,不让其有销售存在的市场,这样消费者便也能少接触假冒进口食品。 
 
    而消费者选择进口食品时,也不要一味地只盯着价格,因为进口食品不同于国产食品,国产食品有国内厂商的支持,经常会有促销活动进行,价格变动比较大。但是,进口食品都是进口商从国外厂家买断过来,国外厂家对已经销售到中国的食品从市场促销上来讲,是没有政策支持的,所以不可能造成进口食品有很大的价格差距。 
 
    一旦对进口食品产生怀疑,消费者不妨向商家索求进口手续,因为正规行货一定是有手续的,而水货和假货即使有,也是通过PS(制图软件)等手段“制造”出来的。 
 
    “舌尖上的安全”无小事 
 
    实话实说,在着手这组系列报道之前,我对食品安全多少有些“冷漠”。在食品安全上,我们目睹了太多挑战道德底线的闹剧,以至于神经也变得“大条”起来。所以,在接到这条线索后,我第一判断就是写一篇关于进口食品里的水货、山寨货对正规行货冲击的报道。 
 
    可是,当我走访了多家零食店后,当我通过多种渠道,辗转联系到上游供货商后,我开始担忧起来:既然按照规定,只有那些通过正规渠道入境,并拥有符合检验检疫部门审核通过的中文标签,且经过海关入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检测合格的进口食品才算是真正符合规定,能在国内销售的进口零食。那么,充斥着街头零食店、网店里的无任何中文标识也不能提供证件的进口食品,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何能大模大样地上架销售?它们对我们的身体会不会带来安全隐患? 
 
    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上,中国政府发出了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的最强音——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无小事,哪怕只是一袋价值三四元的零食,如何让百姓吃得放心,这对从业者、相关部门来说也是一道考题。但愿在“三个最严”下,社会真正能对问题食品“零容忍”。
 
 
标签: 进口食品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