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导”有助解决乳业深层问题
仅就业绩而言,快速增长并非2013年中国乳业的主旋律,尽管2013年行业整体情况稳中有升(三季度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为97.8,较上季度上升0.1点),但由于2012年9月开始出现的原奶供应紧缺、进而导致原奶价格上涨的状况,已经对行业增速产生影响,“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摆在中国乳企面前的一个特殊命题。“供不应求”既有生活水平提升、行业环境优化的积极一面,同时也暴露出行业发展不平衡、从原奶生产到销售整体产业链尚欠成熟等诸多问题。所谓“奶荒”,其根源依然是“尚欠成熟产业链”与“暴增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两年养牛成本上涨,加上人工成本上涨也比较厉害,奶农比较收益出现下滑,因此中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的速度加快,造成总供给下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这样认为。然而乳企同样压力巨大,除了品质,舆论对乳制品过度关注的另一个体现在于价格,稍有上涨即迎来舆论的密集批评,一边是奶农收益下降,一边是乳企涨价艰难,盈利成为行业的共同难题。一个盈利能力受制于舆论、甚至受制于政策的行业显然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市场决定论”对于此则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经济学家也直接指出,市场自由度的增加,将为食品、药品、乳制品等受国家宏观调控较多的行业带来新的机会,也有助于解决当前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在宋亮看来,“当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能够发挥充分的资源配置作用,制约行业发展的‘奶荒’问题将自然可以留给市场去解决。”宋亮认为,随着市场主导作用的增强,未来行业内的资源配置将有望依据市场价格、市场规则、市场竞争,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不仅有助于伊利、蒙牛等乳企更好地应对产品价格问题,在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的控制下,产业链内的利益分配问题也可以推动市场手段解决,最终形成一条健康的产业链。
“市场深度融合”促资源更高效配置
也有专业人士认为,如今市场决定论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随着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乳企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正如三中全会公报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在这方面,中国乳企绝对是先行者。2013年在国际化领域的布局初步成型,为中国乳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这一年,伊利牵手意大利斯嘉达、美国DFA,蒙牛联姻达能……越来越多的国内乳企正通过海外布局、技术引进等方式与世界乳业互联互通。“未来投资准入的放宽,将为更多有实力的乳企提供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的可能,这也是中国乳业实现资源更高效配置的最佳途径。”宋亮再次表示。
即使上市乳企的年终财报还未最终出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政策的多点带动之下,中国乳业必将迎来一个集中受益阶段,特别是伊利这种已经取得自身战略收益的乳企,未来的发展将不可估量。